全球抗疫战打响海外数字科技巨子怎么举动

时间:2020-04-19 15:20:00  阅读:4892+ 作者:责任编辑NO。许安怡0216

  原标题:抗疫:海外数字科技巨头如何行动

  陈永伟

  美国当地时间4月10日,和这对欢喜冤家一起搞出了一个大新闻。当天,苹果CEO库克和谷歌CEO皮查伊罕见地在推特上相互@,宣布两家公司将联合推出一款追踪疫情传播的方案,利用蓝牙技术帮助政府和卫生机构减缓病毒蔓延。

  根据两家公司透露的消息,这个方案将分为两步:第一步,两家公司将打通安卓和iOS这两大系统,在5月时实现公共卫生APP在这两个系统之间的互通;第二步,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两家公司将进一步推进这项功能的底层平台支持,合力打造一个更广的基于蓝牙技术的接触者追踪平台。考虑到安卓和iOS这两大系统在市场上的占有率,该计划一旦启动,这套防控系统涉及的使用者数量可能会达到30亿之多。用我们熟悉的语言说,就是世界范围内的30亿用户将用上共同的“健康码”。

  在平时,苹果和谷歌可谓是一对不折不扣的竞争对手,两家在智能手机、在线支付、流媒体、技术专利等领域都存在着明争暗斗,甚至还时不时地对簿公堂。而在新冠疫情来袭之时,两家公司却相逢一笑泯恩仇,并肩对抗疫情,这一行动实在难得。

  当然,苹果和谷歌并不是参与抗疫的“唯二”数字科技巨头。事实上,在疫情爆发后,几乎所有有名头的海外数字企业都积极投入到了抗疫斗争当中。那么,在疫情之下,这些巨头都做了什么?它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些数字科技巨头的抗疫行动又会对疫情之后的数字经济,乃至整个世界经济走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有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数字抗疫,各显神通

  在抗击疫情方面,各大数字科技巨头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除了上面提到的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制作“健康码”,帮助疫情的跟踪和筛查之外,它们所作的努力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及时发布疫情信息,帮助公众建立正确的疫情“叙事”。

  不久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刚出版了一本新书,叫《叙事经济学》。在这部书中,希勒告诉人们,虽然事实本身是重要的,但关于事实的“叙事”可能会对经济和社会带来更大的影响。疫情期间,希勒的这一理论可谓展现得淋漓尽致——疫情本身怎么样是一回事,但关于疫情的不同报道却会把整个社会情绪,乃至公共政策引向不同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引导人们对疫情正确认知、辅助决策机关制定有效的抗疫政策,正确的信息以及舆论方向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为了达到发送正确信息的目的,很多科技巨头利用自身的技术力量进行了工作:

  在美国的疫情爆发后不久,就专门发布了一个提供新冠传播全球传播信息的交互式必应地图。在这个地图上,各国的病例信息、变化趋势一目了然,人们可以随时了解疫情的走势。

  作为欧美最重要的社会化媒体,当然也不会甘于人后。3月18日,脸书上线了“冠状病毒信息中心”服务,该信息中心处于脸书用户新闻提要的顶部,不但可以帮助用户及时了解疫情的相关信息,还时刻提醒用户“保持社交距离”。

  为了让用户及时了解疫情动态,苹果公司也开发了新的应用程序。借助这一程序,用户都能够及时了解到防疫需要注意的几点、感染症状标准,户外出行建议等重要信息。为了便于用户操作,苹果还为语音助手Siri添加了相关功能。用户都能够通过语音直接向其询问有关疫情动态、感染症状等各方面的信息。

  科技巨头则利用其在智能音箱普及率上的优势,为旗下语音助手Alexa推出了疫情健康指南功能。用户可通过Alexa了解疫情近况、防护措施和感染症状等内容。同时,Alexa还提供各国政府和权威民间机构发布的疫情信息,供用户及时准确地了解疫情最新进展。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各大科技巨头官方的努力外,这些企业的员工们也私下组成了“抗疫联盟”,积极承担信息追踪和发布任务。例如,来自亚马逊、Al-phabet、苹果等科技公司的30名志愿者,就搭建了一个名为covidnearyou的网站,用于追踪冠状病毒传播情况。在部分地区检疫水平难以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这个网站通过邀请网友分享个人健康状况和个人信息,较好地弥补了信息的空白,让人们可以更为全面、客观地认识疫情的发展。

  很显然,科技巨头的上述努力,对于让人们在疫情之下排除错误信息的误导,建立起关于疫情的正确叙事是大有裨益的。

  2.提供技术和算力,助力抗疫研究克难攻坚。

  对于抗疫来说,破解病毒的结构,找到能够遏制病毒的特效药和疫苗乃是取胜的关键。而要达到这些目的,一方面需要相关的生物学和医学知识来加以指导,另一方面则需要强大的算力来进行测算和试错。对于这两方面,数字科技巨头们都有参与。

  首先,数字科技巨头通常掌握强大的算力,这些算力为支撑相关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举例来说,为了迅速找到应对新冠病毒的办法,IBM与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和美国能源部合作成立了“新冠病毒高性能计算联盟”。该联盟将利用来自IBM、国家实验室、高校科研机构和亚马逊、谷歌、微软等其他科技巨头的16种超算系统,大幅提高研究新冠病毒的速度和能力。根据田纳西大学的一项早期研究,超算技术在抗击新冠病毒方面的潜力是十分巨大的。研究人员使用IBM提供给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Summit超级计算机,对8000种化合物进行筛查,识别出77种最有可能阻止新冠病毒与人体宿主细胞结合的化合物,而这些发现将有助于加速新冠病毒治疗方法的研发。

  其次,数字科技巨头也通过旗下的生物公司,直接参与了对疫情的临床防控。数字科技巨头经常利用自己在主营业务方面的优势积极参股、投资其他新业务,而新兴的生物医疗领域就是它们比较热衷的投资方向。在疫情之下,这些都派上了用场。例如,微软目前正与其参与投资的“自适应生物技术公司”合作研究人体免疫系统如何对新冠病毒作出反应,帮助研发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从本月开始,该技术公司将收集已被确诊或已康复的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液样本,启动一项临床研究。公司将使用基因检测巨头——美国因美纳公司的DNA测序仪,对人体免疫细胞受体进行测序。所有关于免疫应答特性的数据都将被上传到开放的数据访问门户,供研究人员使用。

  3.帮助人力物力进行调配,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疫情期间,整个社会运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商业活动和公共服务都面临停摆。在这种情况下,抗疫人员、物资的分配、运转都遇到了巨大的障碍。面对这一情况,科技巨头们推出了很多工具来帮助和引导人员、物资的调配。

  例如,脸书在其“新冠病毒信息中心”专门上线了社区互助功能,搭建了一个在社区层面调配相关资源的平台。通过这一功能,人们可以随时向邻里提供和寻求帮助,如帮忙外出购物、为社区进行捐赠等。

  需要指出的是,脸书在推进社区互助的过程中,也顺手玩了一把商业化,推出了礼品卡功能。脸书会将注册了礼品卡功能的商家添加到当地居民的动态推送中,消费者可以点击链接,直接在线上购买礼品卡,赠送他人或留待后续消费,以此支持当地商家。过于困难的商家也可以在脸书上发起筹款活动,通过获得募捐款度过难关。

  又如,亚马逊利用旗下的云服务平台AWS对非营利组织进行助力,通过线上手段在美国招募、培训并部署了100万医疗服务志愿者。AWS帮助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一家培训机构建立了线上虚拟培训平台,帮助志愿者在线完成30个小时的培训课程。这一工作为美国抗疫志愿者的有效组织和调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提供相关技术手段,帮助人们“宅家”抗疫。

  为了抗击疫情,各国纷纷采取了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原本的线下活动被取消,公众被迫开启了“宅家“工作、生活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巨大的线下需求遭到了抑制,而线上的需求则开始爆发。在办公、教育、娱乐等多个领域,人们都萌生出了巨大的新需求。为了满足这些新需求,各大科技巨头都纷纷亮出了自己的绝招。

  例如,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宅家”,脸书推出了可下载的远程工作工具箱,助力公众在疫情期间更好的远程办公和学习。

  谷歌则开始力推自己的在线会议系统,向所有GSuite和GSuiteforEducation客户免费提供GoogleMeet的高级功能。这些高端附加组件包括举行250人参加大型会议的能力,以及录制和保存会议的能力。

  而Amazon公司则在AWS的教育工作者社区推出了为教育工作者设计的网络研讨会和线上课程,就“创建在线课堂入门”、“在线学习进阶”、“考试打分的最佳做法”等话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远程教学相关辅助。在居家娱乐方面,亚马逊设备用户可通过Alexa视频通话,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能够最终靠Alexa与亚马逊设备享受娱乐功能;可通过Fire平板电脑,参与世界卫生组织推出的PlayApartTogether活动,在保持社交距离的同时,享受游戏乐趣。

  数字科技巨头为何如此热衷抗疫

  为什么这些科技巨头会投入如此之多的精力来进行抗疫呢?承担社会责任固然是一个原因,但绝对不是唯一的原因。科技巨头们在决定是否进行抗疫、投入多少资源进行抗疫时,事实上都有着其自身的利益考虑。

  首先,参与抗疫本身就是一种争夺市场的举措。

  疫情本身就是“危”、“机”并存的,蕴含着巨大的潜在商机,而这些商机然是科技巨头们所不能放过的。

  近年来数字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数字化的工作形式、生活方式大量涌现。它们中的相当一部分要比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来得更为高效、更为便捷。然而在实际中,人们对这些新事物的接受度却没有想象的那么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这些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是需要时间、需要成本的,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不太会有动力专门投入这些时间和成本;二是人们对于已经习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会有路径依赖,即使有更好的选择,也不会愿意轻易改变现状。

  由于这两个原因的存在,数字技术的普及在速度上就会远远落后于技术上的进步。以在线会议为例,相关的技术早已成熟了,但直到疫情发生前,它至多只是被作为线下会议的一种补充在使用。

  科技巨头们当然了解上述这一切。既然人们对新的数字技术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接受并没有这么快,巨头们的营销也就不会那么激进。每年稳定地争取一部分用户、取得一部分市场就足够了。然而,当疫情突如其来时,一切就都改变了。在疫情的大背景下,很多原本找不到应用场景的数字技术一下子找到了用武之地,巨大的需求一下子爆发了出来。面对这样的一种情况,原先不温不火的推广策略自然就变得不合时宜,全力抢占市场就成了科技巨头的最优选择。

  那么,在疫情期间,什么才是抢占市场的最直接方法呢?当然就是直接参与抗疫。把自己的技术应用到抗疫当中,就是对消费者的最好教育。一旦用户在疫情持续的最近一段时间内使用了某项新的数字技术,就可能会成为这种技术的长期用户。

  仍以在线会议为例。为什么在疫情爆发前,人们很少应用这一技术呢?关键的一点是人们不愿意学习相关的操作。而疫情期间,这种学习事实上会被强制进行,因而大量关于在线会议的需求就会被创造出来。对于这一情况,科技巨头们必须及时作出反应。因为一旦自己的反应慢了,用户率先学习使用的是对手的产品,那么在路径依赖的作用下,他们即使在疫情过去后也会持续这一习惯。换言之,尽管巨大的市场突然出现了,但机会转瞬即逝。因此为了抓住这一机会,很多科技巨头就会通过低价、免费,甚至补贴的手段来进行市场争夺。尽管这些争夺背后蕴含着商业的逻辑,但从表现上看,则更类似于无私的抗疫行为。

  需要指出的是,疫情可能带来的潜在需求是如此庞大,以至于任何一个单一的企业都难以驾驭整个市场。为了对这片新市场进行开发,科技巨头之间就会改变原本的竞争策略,转而采用一种“竞合”(Co-opetition)策略——先把市场做起来,至于怎么分市场,以后再说。例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苹果和谷歌之间的合作,其实就包含了这种竞合的逻辑。

  其次,参与抗疫可以为新技术找到一个新的试验场。

  科技企业的创造力是巨大的。在很多科技巨头内部,都囤积有很多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究竟实不实用,可能存在哪些问题,在使用中又可能衍生出哪些新的商业模式,这些都是很难判断的。在平时,科技巨头们通常会先选择一定的人群来作为样本,对新技术进行测试。然而,这种测试的样本一般都较小,很难说明真实问题,对应的成本还很高。由于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有不少技术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测试。举例来说,苹果和谷歌版“健康码”的底层技术在探索用户社会关系,挖掘潜在商业机会上其实非常有用,但在平时,这种技术的应用会牵涉到隐私等一大堆问题,因而很难获得很好的测试。

  从这个角度讲,疫情的冲击事实上给科技巨头们试验自己的新技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试验机会。它不仅有助于突破平时测试中可能遭遇的各种限制,还可以大幅降低测试成本,而这也就成了科技巨头们乐于将自己的新技术积极贡献出来参与抗疫的一个原因。

  再次,参与抗疫也是科技巨头塑造公众形象的一个机会。

  尽管科技巨头掌握着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财富,但在公众的印象中,它们的形象却一直不怎么样。尤其是近几年,关于科技巨头破坏竞争、侵犯隐私、破坏公平的质疑更是频频见诸媒体,公众对于科技巨头的不信任可谓达到了顶点。在公众的压力之下,欧美各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科技巨头的严格管制措施,包括亚马逊、谷歌、微软、苹果在内的一大批科技巨头还遭到了反垄断审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修复自己在公众眼中的形象、搞好与公众、与政府的关系,就成为了科技巨头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这次疫情的到来,显然为数字科技巨头提供了一次塑造公众形象的绝佳机会。尽管从直接的经济收益上看,科技巨头的抗疫努力收益甚小,但如果可以借此向人们传递一个好形象,这一切也就值了。

  巨头抗疫的影响

  显然,数字科技巨头们的积极抗疫,将会给后疫情时代带来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它将有可能重塑市场的形态。

  在一定意义上,疫情就是一场强制性的数字化、线上化。可以想见,经过这轮疫情,诸如线上办公、线上会议、线上教育等原本并不太被人们所接受的形态会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相应的需求也会爆发。由于科技巨头们在抗疫期间的巨大努力,它们更有可能在这些领域取得先机,而这种先机则可能会奠定它们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的主导地位。

  这里尤其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疫情爆发前,上述的领域中有一些其实并不太被人看好,因而相关的科技巨头也没有进入,这给很多新兴企业留下了很多空间。例如,专注于在线会议的Zoom就在巨头无暇顾及的情况下,暗度陈仓,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然后当巨头入局后,类似的企业则会遇到很大的挑战。近期,Zoom由于安全问题陷入了困境。这固然主要是其自身的问题,但是,如果在巨头投入力量较弱的情况下,它完全有机会很快修正问题,重新掌握市场;而在谷歌等巨头都纷纷入局,借势打压的情况下,Zoom要想摆脱烦恼恐怕就要更加费劲了。

  另一方面,数字科技巨头的积极抗疫无疑会在短期内较大幅度地修复其公众形象,但从长期看,这有很大的可能性加剧公众和它们的紧张关系。

  疫情之下,大敌当前,科技巨头的很多抗疫举措尽管可能不那么合规,人们也会勉强接受。但一旦疫情过去,很多在疫情期间掩盖的问题就有可能暴露出来,而它们很可能在未来给科技巨头们带来巨大的压力。

  以苹果和谷歌的健康码为例,在疫情期间,两大巨头的这一联手出击当然会博得一片喝彩。但在获得喝彩的同时,这对欢喜冤家其实已经触碰到了两块敏感的地带:第一块是隐私。尽管两家公司尽力说明,在“健康码”的推行过程中,会尽力脱敏,只记录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信息,不记录具体的行程信息,但这种声明并不足以打消人们的疑虑。如果真有人要较真进行调查,两家公司依然会有不小的麻烦。第二块就是合谋。两大巨头双剑合璧,固然是为了让“健康码”的技术和应用场景范围更有保障,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有着两强联手共分天下的嫌疑。如果在疫情之后,这两家企业确实在类似服务的市场上占据了优势,那么这段联手抗疫的往事就有很大的可能性被人拿来作为两家合谋的证据。对于这样一些问题,如果数字科技巨头们不提前进行预案,有很大的可能性在未来被杀个措手不及。